上传日期:2020-04-14 10:30:41
系统分类:新闻
作品版权:原作者版权所有,禁止匿名转载;禁止商业使用;禁止个人使用
COVID-19来袭,举国动荡。人们每天守着疫情报道,为不幸感染的病患,为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,为每一个被卷入时代洪流的平凡小人物揪心牵挂。
设计周期60小时,施工周期10天,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的迅速完工超乎所有人想象,施工直播更是吸引全国6000万网友每天在家“云监工”。方舱医院从最初的全网质疑,到后来的“大型斗舞和谐现场”,实力印证该模式安全可行。
——这场灾难,也让全新的医疗建筑模式,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。
△ 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,数十台挖土机同时工作的“世界名画”
影响医疗建筑的因素是多样的,跨学科的。建筑也将随着医疗技术、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变化——对于医疗建筑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更新,是客观需要的。
如何保证医疗建筑的安全性,是人们探索的第一步。
医患分区分流、洁污分区分流,在功能布局上保证了医疗行为的安全性。例如在火神山医院设计中,“三区两通道”的洁污分流模式就很清晰,严格保障医护人员不被感染。
△ 火神山平面,清洁区、半污染区、污染区明确区分,医护人员与病人流线各自独立
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,则提升了医疗建筑本身的耐久性与安全性。例如厄瓜多尔在地震后重建的曼塔医院,采用了一种超过了公共标准的抗震结构,以及轻质高性能的碳酸聚酯立面材料,极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安全性能。
△ 曼塔医院,© bikubik
如何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,是人们探索的第二步。
规划体系方面,分级医疗机构、医药分离等政策,鼓励公众根据病情需要,理性选择就医机构,引导轻症患者首选社区门诊就医,缓解大型医院服务压力,从系统上有效提升全民就医效率。
逐步构筑公众分级诊疗意识,是完善该体系的关键。换言之,如何让公众自觉自愿地首选社区门诊?
从建筑设计角度,日本的一些社区诊所给出了优秀的解答。例如在日本千叶的朝日町诊所,独特的造型颇具吸引力,设计巧妙利用L型布局,将“公共”与“私密”空间分别布置在L型两边,保证患者就医的私密性。充沛的光线与精细的设计细节,使该诊所甚至超过正常门诊的一般功能,使当地居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。
△ 朝日町诊所,© Shinkenchiku Sha
建筑形态方面,在长久的历史中,人们持续改进着医疗建筑的布局模式。尤其在二战以后,以医护单元、模数化系统为基础的现代式组合布局(分子核式、织网式、裙房塔楼式等)出现在西方国家,较早期“大堂式”布局更合理区分不同科室,简化空间型制,大大提升就医效率。
我国在西方教会医院影响下,也出现了以“工字型”“王字型”为主的布局模式,并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。
△ 中国近现代医院形态变化,© 黄锡璆
如何实现人性化的医疗建筑,则是人们持续探索着,也是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。
人的一生,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各类医疗机构的服务。因此,以人为本,强调患者、陪护以及医护人员的使用感受,重视建筑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影响,是在实现医疗建筑基本安全性能、使用效率后,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。
正如我们在方舱医院看到的,好的情绪对患者康复起着积极作用。
在方舱医院,正面的场所氛围,由后期人的行为决定产生;但更多的时候,我们可以在设计范畴,预设出积极宜人的场所环境,引导良好情绪的产生。
△ 方舱医院内医生与病患齐跳广场舞
新闻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 |